大河车网转:最近,有一种声音呼吁,以另类方式表达了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爱护和担忧,该声音说: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生存环境逼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它们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如果不放到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去看,“政府为企业预留发展空间”,的确是一句极具磁场力的话语,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就能够迅速锁定弱者的人心,并积聚起有些散落的保护自主品牌的正能量,自然会让人高兴。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句话怎么听起来都有些不那么“入格”,细细品咂后甚至有些担忧了。因为,不管走什么样的路子,政府为自主品牌“预留”市场空间,都是值得警惕的提法。
一种方式是,凡是自主品牌的事,都由政府纯粹包办,这在汽车产业肯定行不通。从市场本质方面看,如果身处市场中的企业,只要顶着一顶“自主品牌”的帽子,就可以享受特殊照顾,投资有人指导和帮衬,市场有人包销和兜底,品牌有人接受和认可,不愁没赚钱,不愁没饭吃,不怕竞争者挤压和抢占地盘,那当然不叫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对计划经济所内生的一系列弊端,我国老一辈汽车人都记忆犹新,在此不再赘述。相信所有人都不愿意倒退和走回头路。
另一种方式是,政府在力所能及的领域给自主品牌留后门、吃小灶,帮一把、扶一程,这也是有利有弊,甚至弊大于利。比如政府的汽车采购单赐予自主品牌,比如政府出钱让自主品牌更新设备、资助研发,政府给自主品牌产品销售予以财政补贴,等等,类似的帮扶措施年年有,但是自主品牌的市场成长年年有问题。看起来,国内自主汽车品牌,尤其是一些用市场尺度量起来明显是“小的”、“弱的”品牌,不是政府横恩滥赏所能够做大做强的。雨露均沾,有保护弱者、浪费资源之嫌;重点保护,有破坏市场秩序、养懒国有企业之弊。
对国内自主汽车企业来说,是该以市场竞争的必定性去争取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是以政府行政手段的伸缩性去求得有限的喘息空间,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然而,面对一些人更愿意期待“市长”而不是期待“市场”的现象,我们不能怪这些人出发点不对,只能说,中国汽车产业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依然曲折而漫长。
汽车市场的消费型性质,决定了在这个市场上争取空间的汽车企业,永远不能以政府庇护力为企业竞争力,永远不能在与市场绝缘的状态下发展和壮大。
自主品牌是要保护,这无可争议。但是,正确而可行的做法是,在遵守市场法则、尊重产业规律的前提下,推动自主品牌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正当的企业发展空间,可以接受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金字塔结构,但很难容忍由于政府偏好带来的所谓市场空间的畸形伸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