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戴姆勒股份公司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德国正式签署战略协议。双方约定,通过购入增发股份,戴姆勒将持有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2%的股权。北汽股份在双方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股权将由50%增至51%,以便为上市做准备;戴姆勒在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股份将由50%增至51%。该交易如果得到双方政府的批准,预计有望于一年内完成。
由于签约的实时消息传到国内时,已是周末的下班时间,舆论各方的“新闻解读”尚未来得及全面铺展开来。但因事件的主角一方是世界最著名豪华车商之一,另一方是国内重要国有汽车企业,事件又牵涉到由资本结构之变带来的企业合作双方利益格局之变,所以不难想象,按照以往惯例,在关于该事件的解读中,自然少不了类似“北汽将获得奔驰先进技术”、“奔驰前所未有地看好中国市场”、“奔驰加速在中国本土化发展投入”、“北汽此项决策中展示了超高的谋略智慧”等等延展性话题。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则明显以发挥资本灵性为主要特征的行业新闻,适度地分析双方所得、认识它对双方的意义,无可厚非,但见头知尾、以一说十式的大解读,恐怕北汽和奔驰都难当其任,实在没有必要。
首先,此次北-戴战略结盟,在合作的方式上并无太多新意。众所周知,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合资合作政策、中国企业能力、中国市场特征等要素构成的既有开放又有约束的空间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主要路径有三:一是本地化生产,包括独资和合资;二是产品向中国直接出口,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三是与中国企业展开资本或技术合作,包括资本参股和技术交易。不少跨国公司,早已在上述三个路径上进行了杂糅性拓展实践,其中,既合资生产又产品进口的道路最为常见。而既有股权合作又有本土化生产,也不乏先例——如福特与长安(通过江铃)、中国重汽与德国曼。所以,关于北-戴战略联盟的创新性意义之类的挖掘,不宜过头。
其次,北-戴战略结盟之后,“北汽藉此能便利地获得奔驰的先进技术”,这样的判断多半会落空。作为联盟中的看似平等的意愿,弱势一方与强势一方的合作,无论是展开资本方式合作还是技术合作,其实都难以实现真实的平等目标,故而乞浆得酒的好事,是不要想了;“哥俩好”式的不分你我的技术收益,也多是一厢情愿。如果我们熟悉戴姆勒曾经的伙伴——美国克莱斯勒——与之合作的经历,那就不难理解:他持有你的股份,你必须按照章程一分不少地给他分钱;同时,你想得到的利益——比如他在全球的渠道、你持有他的股份的利润,该有的自然有。但是,若要想获得意外之喜——比如先进技术,那就超出资本游戏了。强者心里一点不傻,行为上当然更精。所以,最好收起对北汽能够获得或者说一步到位式获得额外先进技术的幻想。
再次,北-戴战略联盟,是否意味着戴姆勒奔驰加速本土化投入?这当然不是问题,可这种加大投入,对中国企业乃至行业到底好还是不好,就值得打问号了。购买北汽股份的股权,戴姆勒当然要加大投入,但是,他藉此获得的不仅是公司的分红,更有宝贵的渠道资源、政府资源,以及在北汽的话语权。进一步说,奔驰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快跑,还换得了他与自己的对手宝马等的更多的竞争筹码,最终的结果我们不难猜测到:德国三大豪车制造商在中国豪华乘用车市场的垄断地位更加巩固。如果把这种对我为偏负向的能量纳入评价视野,我们还能欢欣鼓舞地挖掘北-戴战略联盟对中方企业有多少有益的深层意义么?
最后,如果北汽在此项合作中的首要目标真的就是为了换取在资本市场整体上市的资格的话,那么,什么战略智慧之类的判断,真要慢些给予溢美了。用北汽股份的12%股权去换取在北京奔驰生产领域多占1%的股权,在流通领域再失去1%,进而通过财务报表的“魔方”换得企业上市资格,这样的游戏,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汽车已经玩过。
我们都记得,在上汽-通用的那场交易中,上汽为通用度过破产保护时急需现金的危难做出了贡献,通用让出合资公司中1%股权对上汽在中国股市上市进行投桃报李。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旦通用汽车缓过气来,那个1%立即被回购,上汽却只剩下一个不能产生什么“热量”的人情。在北-戴合作中,如果戴姆勒现在让出的这1%股权在北汽上市后同样被赎回,那么北汽股份出让的那12%怎么办?这难免让人要猜测:北汽在战略联盟中,最多是个加工厂式的打工者。笔者自然相信北汽的战略智慧,可上汽的教训如鲠在喉,不得不防。
综而观之,北-戴合作,对中方来说,肯定有创新,但不是全新;肯定能获得技术,但很可能就是求十得五,或仍只限于收获技术外溢之益;有合作双方的市场影响力提升,但更多的可能是强者本土化的铿锵足音;有战略运筹的手迹,但弱势企业的战略利益终归在博弈中不会那么舒展自如、遒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