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限购政策会降低市场的销售规模,从而延缓城市汽车保有量的继续猛烈增长,从而让城市的交通拥堵有所缓解。不过,这样的逻辑是将汽车的购买直接等同于交通拥堵。事实上,汽车的销售规模与城市交通拥堵之间并不必然发生关系。因为,只有汽车购买,如果没有汽车使用,又怎么会成为交通拥堵的原因呢?
在汽车购买的消费者中,有一部分人买车并不是为了天天在城市环境中工作生活之用。许多人购买汽车是为了旅游度假之用,或者意外急用。因此,这部分购买者的消费并不对城市的交通拥堵产生很大的直接压力。
相反的,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非常迫切,他们购买汽车就是为了城市中的工作生活之需要。这部分消费者才不管什么限购政策,他们不计成本、不辞辛苦,就是要拿到有限的汽车准购权利。
日前,上海是牌照拍卖价格一举突破8万元,让所有人再次大吃一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不计成本去拍下一个汽车牌照?根本的原因之一还是在于有一部分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特别强烈。他们对于汽车产品的需求根本不可能阻挡。
因此,汽车限购政策,其实是限制了那些使用频次相对较低消费者的需求,而对于使用频次相对较高的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既然这样的话,汽车限购政策也可以被理解为很难达到政策限制交通拥堵的目的,反而制约了汽车市场的正常增长。汽车限购政策可以说是一个既没有达到当初政策设计的目的,又从另外一个方面伤害到了当地经济增长。
基于此,各个地方需要重新考虑气候限购政策的设计效果了。如果说汽车限购政策有一点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作用也只是将交通拥堵严重化的矛盾推后爆发而已,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因为,不管如何,汽车市场的销售仍然在增长,只不过是在限购政策的制约下,增长速度大为减缓而已。
城市管理者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治理交通拥堵呢?
最重要的是,城市的相关政策的应该进行调整,将治理交通拥堵的政策重点从限购转向限用。应该说,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不是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而是汽车使用频次的不断提高。
如果大家买来汽车都不使用,又如何能够造成交通拥堵呢?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但是却给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
北京市限购之前的2010年的当年的汽车市场销售规模为将近90万辆,但是2012年北京市的销售成绩也在四五十万辆。从汽车市场的增长看,北京市有50万辆甚至更多汽车市场需求被限购政策消灭掉了。但是这些市场需求如果存在,就是数百亿的经济增长呀。
其实,汽车再也不是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汽车越来越像普通的家电一样,就是一件普通的消费品。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这样的一件产品,你可以限制我的使用,但是你不能限制我的拥有。况且拥有汽车本身对于当地的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汽车不是洪水猛兽。汽车购买过来并不一定就要时时刻刻被使用。就像电视一样,许多家庭买来电视,不也是在晚上才能打开看看电视节目吗?也更像空调,空调不是只在炎热的夏季才被使用吗?
汽车也同样可以成为季节性的或者周期性的使用消费品。城市管理者通过限用的政策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不过,限用还不能说是最好的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汽车的使用者自动放弃私家车的使用。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就是让汽车车主自动放弃私家车作为日常交通工具的最好的办法。
#p#副标题#e#
目前,许多城市的公交系统并不完善,比如,过于拥挤,乘坐公交车非常不舒服。冬天坐在公交车里面,有时候要瑟瑟发抖。你说这样的公交系统,又怎么能够让私家车主选乘公交车呢?
公交系统的车辆有时候也不准时,说是十分钟一辆,有时候等上半个小时都不见公交车的身影,这如何能够保证工作效率呢?耽误了商务谈判,谁来负责呢?
打车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打车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越忙的时候,越打不着车,越需要的时候,越打不着车。在这样的出租系统下,私家车主又怎么能够放心放弃私家车呢?
不过,也确实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放弃私家车而选用公交系统,不过做出这种选择的人,一般都是因为工作之地离着公交站点非常近,比如工作所在的写字楼旁边就是地铁口。
因此,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作为一个私家车的市场竞争者出现,提高公交系统的舒适性、方便性,提高公交系统对于私家车出行的替代性,让公交系统比私家车更为成本低廉,更为舒适方便,更为快捷有效。如果公交系统能够达到这样的效率,又有谁会愿意自己开车去挤在严重拥堵的大车小辆的道路上呢?
目前,城市管理者治理交通拥堵,更重要的还是用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更强调直接的解决问题办法,哪有问题,就去哪里解决。
今天中国的交通拥堵问题,更需要城市管理者拥有一个中医的思维方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寻找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根本办法。
汽车限购政策,如果从上海的牌照拍卖政策算起,有将近20年的时间了。如果从北京的限购政策算起,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些城市的交通状况并没有获得根本的改善,反而是越来越拥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