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由东风和沃尔沃出资组建的新东风商用车公司,尽管东风汽车集团总裁朱福寿在1月26日的签约仪式上,一再强调将其定位为“战略联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必将在中国汽车合资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唯一的悬念是,它将会是一个新局面的开端,还是个与众不同的典型?
7年长跑告一段落
东风和沃尔沃的合作事实上可以追溯到七年前。早在2006年双方已在商用车领域就业务协同、共享资源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探讨。而在2007年,沃尔沃收购了东风日产柴13%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此后,东风日产柴成了东风与沃尔沃、日产的合资公司。
然而,沃尔沃的步伐并没有止住。正如沃尔沃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欧罗夫·佩森所说,中国卡车市场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总和,堪称全球最大的卡车市场。沃尔沃因此试图以更大力度介入中国商用车市场。从2011年6月份开始,沃尔沃与东风双方探讨建立战略联盟,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然而,日产汽车对东风与沃尔沃成立单独合资公司的合作思路、股比分配、品牌使用权、基地选址等问题提出异议,合资谈判被迫搁置。时间推移至2013年,这个搭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战略联盟的计划,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1月27日晚,在港交所上市的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从其与日产的合资公司东风有限回购商用车等业务,所涉金额为117.1亿元。由此,东风与沃尔沃合资的障碍得以扫除。
新合资公司———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由沃尔沃以现金出资,东风以回购资产大部分包括股权进行出资,东风和沃尔沃分别持有新公司55%、45%的股权。而新公司致力于发展东风品牌中重型商用车相关业务。
而在新公司管理层设置上,新公司设立由7人组成的董事会,其中东风委派4名,沃尔沃委派3名,东风集团委派董事长,沃尔沃委派副董事长。在经营层初期有8人构成,东风和沃尔沃各推荐4名,东风方面推荐总经理,沃尔沃方面推荐财务副总。
东风商用车借船出海
虽然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商用车市场,让海外巨头趋之若鹜,但是作为本土商用车企业却是冷暖自知。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中、重型货车销量含半挂牵引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4.63万辆。
即便东风在中重型商用车市场连续多年行业第一,但朱福寿坦言,“中国商用车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摆在面前”,因此,东风一直在寻找商用车业务国际化的出海航线。
与沃尔沃合资后,东风将借用沃尔沃全球销售服务网络,并且新的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将在欧洲设立研发分中心,与股东共享全球供应商资源,以实现协同效应并降低采购成本,实现构建满足东风海外战略需要的海外制造体系和海外销售基地。
如果说国际化尚属未雨绸缪,那么解决当前国内市场的迫切问题则是东风的现实所需。今年商用车国Ⅳ排放标准将要实施,同时随着国家提高排放要求的节奏越来越快,未来东风产品可能面临更高的环保挑战,因此,技术升级成为当下东风商用车的最迫切需求。朱福寿称:“东风与沃尔沃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并加快商品规划。”
按照已经达成的合作协议,新合资公司在整车产品上将利用东风和沃尔沃的技术和专长,对中重型商用车产品平台进行改型升级,开发新车型,建成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平台;将联合开发满足国六排放标准及之后更高标准的东风品牌重型发动机,并将引进及开发东风品牌重型变速箱和中型变速箱。
“非常”合资凸显中方实力
事实上,在中国的商用车合资领域,沃尔沃是一只“早起的鸟儿”。2003年,沃尔沃和中国重汽宣布共同成立济南华沃。这是中国发改委在重型卡车领域批准的第一家合资公司。然后,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的原因,“华沃”的产销量始终徘徊在几百辆的低位。此后,双方就此陷入了知识产权争议,由此渐行渐远,并最终“分手”。
时光荏苒,十年后,当沃尔沃发现竞争对手德国曼、戴姆勒集团通过在华合资均实现了快速发展时,只能将追赶的步伐迈得更大一些。这也是此次东风沃尔沃合资项目中,不同于传统,中方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将成立的东风-沃尔沃合资公司55:45的股比结构,意味着东风集团将对合资公司完全合并财务报表。这一股权分配,打破了国内汽车业长期以来中外双方对等股比的分配方式,堪称是中方实力以及话语权增强的突出表现。
此外,相比绝大多数只能在国内市场生产销售外方品牌车辆的合资车企,东风-沃尔沃合资之初便明确了实现“东风品牌商用车走向国际”的目标,强调使用沃尔沃在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供应链平台等资源。
朱福寿表示,传统意义上的合资合作项目是引进外国的技术、外国的品牌到中国的市场,而此次战略联盟是利用全球的资源,再加上自身的优势,做好东风品牌并拓展国际市场,跟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合资合作项目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