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各地限购问题,已经让业界感觉到汽车市场的问题很大。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些地方的鼓励政策问题,这也让业界感觉到不是很妙。
二者之间,虽然是一个是限制、一个是鼓励,表面上虽存在着截然相反地出发点,但他们对车市所造成的影响,却很可能都是打破市场平衡的问题。因为,限购举措会在局部形成抑制,使整体车市的通畅被人为的限制;而地方鼓励政策,又会因局部的膨胀、直接影响到整体渠道顺畅。
针对一些地方所采取的汽车鼓励政策,尽管他们出发点是鼓励车企更好的销售,但就是由于鼓励的范围过于局限,以至于对其它产品在本地的销售形成了无形的影响。它所造成的直接问题,一方面是直接鼓励在销售环节,很容易让企业在不愁销路的情况下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单一的鼓励政策很可能造成无序竞争的结果。所以,作为汽车市场的鼓励政策,既需要有可为、有可不为;又需要鼓励能与良性竞争挂钩,这才是保障国内汽车市场稳定的关键问题。
为何各地鼓励政策要服从于大局
在长春、重庆,南京推出汽车鼓励政策的情况下,不约而同的都是鼓励本地的汽车销售。像长春,还直接呼吁政府采购以及消费者,要采购本地制造的产品。并同时推出了采购本地产品的补贴幅度。有了这样的鼓励细节,生产在长春地区的汽车自然是不愁销路的。而对其它地区制造的产品,无疑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为此,一些观点坦言说这是地方保护,显然是针对鼓励的不公平而言的。
其实,在鼓励汽车发展问题上,恰到好处的实施鼓励,才是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有效办法。如鼓励本地独树一帜产品,通过合理的鼓励措施,能够使现有的产品在技术升级与拓展方面立竿见影,这才是最合理的鼓励措施。而一旦鼓励政策只是露骨的偏袒、甚至对其它同类品牌不管不顾,这样的单方面鼓励,除了有“养懒汉”之嫌外,更会加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所以,各地的鼓励政策,在常态的市场发展方面,首先就需要服从国内产业的发展大局,只有将鼓励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情况下,对本地区制造业的鼓励,才能够令人信服的起到作用。
为何鼓励更需要与良性竞争挂钩
如果将个地方政府的鼓励措施,视作为地方保护的话,显而易见,就会直接造成无序竞争的问题发生。在这种超常规做法的刺激下,本地区制造的产品、就会在本地区市场容易出现强势增长。而过去已存在份额的其它产品,就有被架空的风险。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一些已占据份额的产品,就会想方设法的保住份额,如采取价格战、甚至使用一些不正当竞争的手法等等,都会直接使市场出现混乱。而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这些产品的原属地区,同样也会在一定的感情支配下,采取相同的反制措施,目的就是力求达到力量的均衡。
应该说,出台一个拿钱来鼓励车企销售的举措,实在是既简单又轻松的事情。但也需要看到,本地区产品也需要走向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到那个时候,地方的鼓励办法,必然是鞭长莫及的。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让鼓励办法见效,不是简单的用金钱为企业的销量服务、而是需要针对性的将鼓励用在企业发展的节点上,只有这样,鼓励政策才不会是短期效应、更不至于在从长远的发展问题上、帮了本地区企业倒忙!
平心而论,既然各地政府希望尽快出台自身的鼓励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到国家的鼓励政策出台迟缓,会对本地的汽车发展造成不利的结果。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应该在大局观的基础上,先要推动和促进国家的鼓励政策形成、继而再进一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鼓励政策,只有这样,新的鼓励政策才会更好的为汽车市场服务!
否则,仅仅是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投入倾斜,短期内会帮助本地企业的销路和渠道,但从长远上考量这些政策,无论是含金量、还是需要的远见,都给自己的企业蒙上了不利的阴影,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要对地方鼓励政策说不的原因!
|